杭州老齡化發展迅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:截至2017年底,杭州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167.18萬人,占總人口的22.16%,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26.97萬人。
面對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,杭州一直在想辦法。2月1日,杭州市民政工作會議舉行,一系列即將出臺的養老服務新舉措,將為杭州老人的晚年生活帶來哪些改變?
試點老人家庭適老化改造
試行居家養老“一卡通”
社區居家養老是最基本、最重要的養老模式,同時也是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短板。今年,杭州旨在打造“最具養老幸福感城市”,探索構建“以居家為基礎、社區為依托、醫養護相結合”的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。
在“住”上,杭州將加快推進宜居社區建設,試點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。記者從民政部門打聽到,家庭適老化改造,就是將臥室、廚房、衛生間等設施改造成更加適合老年人生活的模式,為老年人居家養老提供更多便利。
在“吃”上,杭州將完善助餐服務長效機制,擴面提質助餐服務。比如,西湖區將在今年推廣完善“互聯網+助餐”服務,擴大對行動不便老人送餐上門的服務面。同時,對全區助餐網點進行營養配餐指導,著力滿足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病老年人的特殊膳食需求。
在“用”上,作為移動支付之城,杭州將試行居家養老“一卡通”。聯合阿里巴巴、杭州市民卡等信息化資源服務商,打通居家養老基本服務清單、市民卡商戶準入辦法、養老服務補貼結算規則等政策堵點,整合現有智慧養老信息系統,在部分區、縣(市)試點設立市民卡養老專戶,實行統一結算支付。
加大失能失智老人保障力度
大力發展“嵌入式”微機構
“老年人不愿進養老院。”——在杭州,這一傳統觀念已在老人群體中漸漸轉變。這得益于養老機構日益完善的標準化服務,以及越來越多在家門口觸手可及的“微型養老院”。
杭州提出,今年要做強養老機構護理功能,設立失智老人專區,并大力發展“嵌入式”微機構。以承辦杭州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為契機,加快建設鎮街級示范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。推進公建民營,集中改造一批敬老院,通過標準化建設、連鎖化經營,打造品牌化為老服務機構。
為了引入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市場,杭州今年將實施新一輪養老服務資金補助政策。除了資金外,還將構建養老服務人才評價、培養體系,持續完善護理員激勵機制,切實解決人才合理流動和力量短缺問題。
百花齊放,也要“開”得有質量。對于機構養老有需求的老人,杭州將完善需求評估標準,精準醫養結合、喘息服務等剛性需求,加大經濟困難失能失智老人的保障力度。對于各個梯度的養老機構,杭州將推動建立養老機構建設、服務、管理標準和人員資格、考核評估系統,推廣養老標準體系化。
濱江互助式養老方式“升級”
探索開發適合房源和激勵措施
目前,杭州各個城區已涌現出一批有代表性的為老服務治理模式。比如高新區(濱江)的互助式養老志愿服務項目,將青年志愿者引入養老機構同住,既緩解了年輕人的住房壓力,也讓老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晚輩的陪伴。
記者了解到,今年這項特別的志愿服務還將繼續“升級”——在招募對象上將實現多元化,側重具備心理、法律等專業資質或文藝類特長,以及有志愿服務組織經驗的申請者。
同時,在志愿服務類型上實現多元化,除了陪伴類志愿服務外,拓展教學類、文娛類、專業支持類志愿服務形式,更加貼近老年人生活。
此外,高新區(濱江)將進一步修改完善入選機制、考核機制、激勵機制等量化指標,引入入住志愿者星級評價體系,對星級志愿者有相應激勵舉措。加強和部門及周邊企業的聯系,探索開發更多適合的房源或其他相應激勵措施,吸引更多企業青年加入志愿服務隊伍。
更多杭州地區精彩養老資訊,歡迎關注杭州養老天地網
來源于《浙江在線》